矮地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话龙海平练评讲教育所蕴涵的思想体系78536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对话龙海平:“练评讲”教育所蕴涵的思想体系


[背景资料]:“ 练评讲”教育研究十年路


中国论文


“练评讲”教育推行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最早在2005年,龙海平时任佛山市南海区石肯中学校长(这是一所农村中学),率先在该校初三级推行“练评讲”教学模式,2006年、2007年该校连续两年中考成绩跃居南海区公办学校第九、第七位,期间还考出一名南海区公办类学校中考状元。2007年至2012年,“练评讲”教育在南海桂江一中(这是一所城市学校)推行,同样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考成绩方面屡创佳绩,受到国内各级媒体关注。《中国教师报》在头版作了长篇幅报道。


2012年9月至今,“练评讲”教育在南海平洲三中(属城乡结合部学校)推行,让薄弱学校华丽转身。


近年,来自海南三亚、湖南株洲、河南焦作、四川达州、贵州贵阳、广东省教育厅名师培训项目组以及广东广州、珠海、肇庆、江门、梅州、佛山禅城等地的教育考察团纷纷前往平洲三中取经,3年累计到访超7000人次。仅在2015年上学期,该校接待外来听课的人数就达2960人次。学校教师异地教学展示成为新常态。


第一部分 教育论


1. 什么是好教育?


[本刊]:“练评讲”教育作为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一直致力于在城乡学校当中开拓出一种新的教育局面,努力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那么,在您看来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龙海平]:好教育是有效果的教育。就好比一剂好药方,我感觉得到。今天感冒吃了大夫开的药方,症状减轻了,感觉真的有效,我就认为大夫的药方是好的,因为对我来说真的很管用。对于学校来说,好的教育一定是学生可以感觉得到的教育,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效果的教育。


好教育是有奔头的教育。这是我从自己的求学经历感悟到的。我是一个初中毕业就考到中师的农村孩子,当我意识到一些同学读高中能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要发展,要走一条与他们不同的道路。于是我选择了在职进修,读大专、读本科、读研究生。我认为这些学校的继续教育都很适合我,让我看到了希望,有奔头。特别是研究生,我学的是工商管理,跳出教育看教育,感觉很好。比如我对质量的理解,对流程再造的理解,对消费者的认识,这些都与教育行业内的认识不一样。至少多了一些角度看问题。


所以,好的教育一定是能够给学生希望,能够助推学生持续发展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奔头的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2. 怎样用开放的眼光看教育?


[本刊]:“练评讲”教育作为一种先进教育模式,包含深刻的教育改良思想,这些思想被有效落实在系列改革行动当中,尤其是您一直坚持以开放的眼光看教育,对此您是如何思考的?


[龙海平]:开放的眼光是一种具有深度、高度、宽度,又有速度的视角。这种视角与行动紧密相连。


我做“练评讲”教育,其实与我练武的经历有关。我从武术学习中领悟出先练后讲的办法比传统的先讲后练要好得多。


师傅先让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练招式,一定时间后才给你讲要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学员是从结果反观自己的行动,符合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原理。相比那些师傅先讲一大堆原理,学员再练习招式,这种做法学员感觉更好,印象更深刻。这是练在先的好处。


同时,师傅的讲解是有高度的。他能够帮助你建构一个完整知识系统,让你明白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一种高阶思维。他让你明白最好的武术是什么。我之后看了很多的东西,几乎都在他们所讲的原理之中、系统之内。所以我明白,老师的讲要传授的是思维高度,是系统的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思维高度和系统化知识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能力。碎片化的东西确实很难拼凑成一个整体,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作用不大。


后来我去英国考察,对比中西方的课堂,我有自己的看法,中英课堂的不同源于目标设置的差异。我们的课堂目标设置关注的重点是识记、理解、运用,这是以低阶思维训练为目标的课堂,所以要大容量,要反复练,多背诵、多记忆。而西方的课堂目标设置指向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是以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课堂,讲究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体验与感悟。我们与西方的出发点显然是不一样的。


英国考察回来之后,我和老师们一道试着将教学目标调到高阶思维层次,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练评讲”课堂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也算是开放的眼光看教育之后的一种收获吧。


其实我们的教材里面就有高阶思维训练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常常被我们老师忽略了。例如《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最后有一个问题:木兰从*的故事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这就是一个高阶思维训练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如果从这里入手,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是价值的实现,需要探究式的课堂来支撑,很多老师常常因为缺少这样的课堂经验而放弃。


开放是一种行为方式,眼光是一种精神境界。具有高阶思维训练意识和探究式课堂操作经验的老师,对待类似的问题采取的行动是不一样的。有老师一改传统先教字词句的做法,直接就把问题给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来回答,效果就非常好。所以,我坚信中国的教学也可以把目标定得高一些,也可以指向高阶思维训练。


第二部分 教学论


3. 如何看待教学质量?


[本刊]:“练评讲”教育最初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并且始终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这种并不回避应试的现实性关怀,赋予了“练评讲”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那么,您如何看待学校教学质量?


[龙海平]:影响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尝试着用“三分法”来分析一下。


第一,学生因素。学生智力水平差异影响学生成绩,但是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智商水平大多处在90~100正常的区间内,所以这个不是主要因素。非智力因素差异影响学生成绩,研究表明不同文化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明显的差异。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习惯如何?假期自主学习习惯如何?不同学校的学生行为是有明显差异的,因此团体行为习惯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二,教师因素。教师个体素质影响教学质量,这是肯定的,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终究是一个多学科协同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整体的协作状况和教学行为习惯成为制约学生成绩的间接因素。不同学校的教师,由于受到不同校园氛围的影响,他们在心、勤奋度、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方面养成的习惯也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存在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成绩。


第三,学校因素。不同学校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奠定了不同的文化基础,而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办学理念、处世风格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文化。这些管理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可谓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事业。因此,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层的管理行为习惯成为影响学生成绩的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管理思路、从根本上改造学校文化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管理创新出质量。


第三部分 管理论


4. 学校需要什么样的管理?


[本刊]:“练评讲”教育在一所学校实施,其成败的关键是校长、是管理者,也可以说管理的水平与层次,决定了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最终走向与态势。那么,您在学校管理当中坚持采用何种方式?


[龙海平]:学校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用力管理、用脑管理、用心管理。我们要掌握管理层次递进的技巧。从第一层次进入第二层次,需要智慧来保障;从第二层次进入第三层次需要情感来滋润。要想实现管理的好效果,需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准则,就是情智并举的管理原则。


很多管理者都是聪明人,都是有智慧的人。讲道理、做规划、用策略,把改革方案做到高大上都不成问题,即使能力不足,找一找专家帮助,借外“脑”用一用,也可以弥补不足。我们评价一个领导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也就是看他的思维是否敏捷、是否有深度和宽度,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于从认知水平看待一个人。但是,实践中能说会道的人未必能够把事情做好,高大上的方案恰恰最难于实施。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管理终究是要让人去做事。人的情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说人们不是任何时候都愿意听你指挥,也不可能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得上力。所以,学会掌握管理的火候,重视人的情绪变化,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门技术,我把它叫做情绪管理。 中医上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每一个季节对人的情绪影响也会不同。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不同阶段,老师和学生的心态都不一样。情绪好比发动机,情绪高涨,高兴做事,很多奇迹都可以发生;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最常规的事情都不一定能做好。管理者只有细心体察,才有可能洞察其中的奥妙。


用心管理是一种能够将情绪管理和认知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期达到心想事成效果的管理技术。我把它叫做情智并举的管理。情是动力,是时机;智是方向,是策略。只有动力足、方向对的时候才有可能将事情办好。比如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确实是正确的方向,但听课评课活动安排在开学初、学期中、期末不同时间段实施效果确实不一样。时机不对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情智并举很重要。


5. 如何实现管理创新?


[本刊]:对“练评讲”教育而言,创新是其核心品质,从传统的“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就充分反映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及其包涵的辩证思想,正是创新品质的完整体现。因管理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前提,那么在探索与完善“练评讲”教育的过程当中,您是如何推动管理创新的,有哪些具体的经验?


[龙海平]:我们整天说要转变观念,但就是没人告诉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管理创新离不开这样几个角度――


角度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对学生管理来说,哪些东西需要抓住不放?想一想,是学习习惯。我们要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得靠适当的激励来引导,还要靠适当的惩戒来约束,所以确立一些制度很有必要。比如课前读书制度,保障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就很管用,上课预备铃一响各班就要读书,这是一个好习惯。比如课堂练习制度,保障每一节课都有练习,人人都要动笔。课外作业登记制度,没有完成作业的要主动接受处罚。自主学习制度,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预习、主动学习,我们每学期开学有一次自主学习测试,学校对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搞得很隆重。


对教师管理来说,哪些东西是关键,需要我们抓住不放?我认为有两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命题能力,一位老师能够命好题目,他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熟悉教材,熟悉课程标准,熟悉学生。二是用题的能力,他需要进行流程设计,需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需要进行课堂评价。总之他需要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让课堂轻松和愉快起来。提升命题和用题能力的关键要靠备课组,所以我们很重视备课组建设,把备课组的命题、审题和用题工作抓得很实在。我认为,学校可以不检查教案,但不可以不检查命题、研究用题。


角度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学生方面,我举几个例子。欠交作业处罚制度,我们搞得很复杂,规定达到3次学科老师要见家长,达到5次班主任要见家长,达到10次年级领导要见家长,欠交5次的要处罚。故意把欠交作业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知道欠交作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欠交的成本太高。对问题学生的处理德育处的程序也有意把它搞复杂,让学生知道违反纪律要付出的代价,违反纪律的程度同解决问题所要付出时间、精力的成本是成正比的,有时候还需要麻烦家长多次来学校配合教育。学生请假,我们也搞得很复杂,在我们学校学生要请假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学生要请假,首先是班主任批,然后是级长批,然后是宿管组长批,然后是德育处批。学生因为怕麻烦,所以不会轻易请假。


老师方面,我也举两个例子。一是办公室及座位安排我们搞得很复杂。办公室及座位安排要经过年级领导小组集体讨论报校长审批,我在审批的时候要问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种安排对年级的管理利弊何在,该“关照”的人你们是怎样关照的。我们为什么要把办公室安排搞得那么复杂,并且密切关注办公室纪律的执行情况?因为难免有一些比较负面的老师,两个负面人物在一起,它的负面影响会更大。有的人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他在办公室别人就无法办公,这样的人尤其要特别“关照”。二是对平常测验的安排,我们做得很仔细、很认真。命题人的选择是单线联系,严格保密。命题的要求、字体、字号、版式都是不能更改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的控制都有明确的规定,试卷制作、监考、评卷和登分都很规范,培养教师严谨作风和负的习惯。 如果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科学的话,那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是艺术。管理创新不能只讲科学,不讲艺术,要学会两者兼备。


角度三:从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抓管理创新。


木桶理论启示我们,最薄弱的地方就是最有文章可以做的地方。那么制约教学质量提高最薄弱的地方在哪里?一般来讲在课堂。在课堂的什么地方?在课堂里学生练得不多,练得不好,练得不到位。学生练得不到位的问题在教师,教师讲得太多,或设计的问题不好。老师的问题在哪里?在学校,学校缺乏必要课堂操作规范和监督机制。要想在这方面有所创新,就有必要推行一种模式,让教师和学生相互监督。所以,我们推行“练评讲”教学法。学生“先练后评”,教师“先评后讲”。模式这个东西的背后是教育教学思想,推行某一个模式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模式这个东西便于推广,肯德基、麦当劳就是因为有固定的模式,才能够走遍世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中国武术模式统一不了,所以走向世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改革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要强调“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自主建构的过程。他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包括提供训练素材、训练的方法指导、交流场景和平台等。没有自主练习,怎么去实现自主建构?再说当前的考试主要是能力为导向,能力的表现方式叫做技能。技能的形成是遵循见多识广、熟能生巧法则。练得少,练得不到位,技能无法形成,怎么考得高分?比如开车,没有经过训练,光靠背熟操作程序是没有用的,没有几年的磨练,要开好车是不可能的事。


为什么要先“练”?因为未成年人的知识建构遵循先行后知的规律。小孩子学骑单车,他肯定是先行动再说,不会听你讲一大堆原理,他的行动比认识要快,这就是先行后知。“初生牛犊不怕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课堂前2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时机,是练的最好时机。


“练”出现错误多怎么办?要的就是学生出错。技能是在不断地更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的。讲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错过的东西印象深刻。


角度四:从最不该动手的地方动手抓管理创新。


我做课题研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先拿初三做实验,然后再推广。我之所以拿初三先做,理由是:初三老师整体素质好,容易理解我的意图;初三老师比较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说三道四,我不需要花更多口舌去说教;初三的风险比较大,搞不好要“下课”,所以我得小心行事,尽量多地去听学生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这恰好就是行动研究方法所需要具备的关键因素。我常常在想,一个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题,都不敢面对中考的挑战,不做也罢。还有,初三一旦取得成功就很有说服力,推广起来容易。


角度五:用先做后说的办法实现管理创新。


我做课题研究有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先做后说。做到有话可以说、不得不说的时候才说。这个方法确实很管用,为什么?因为人们对“木已成舟”“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的事实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一般来讲都会认可。其实学校管理的许多方面也适用这条法则。我举一个例子, 2009年,桂江一中搬迁,这是很大的一项工程。按照常规我们应该先做各项动员,说说大道理,说说人员怎样安排,分几个小组等。但是我们没有,只是通过办公发信息派单,要求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全部设备搬迁并安装好,星期一保证正常教学。所有老师没有人督促,加班不加班,饭到哪里吃,一概不提,结果是如期完成。这是一个怎样的速度和效率?回过头来都不敢想象。我知道有的老师动用了自家的车,还有家属和朋友帮忙,电教科组因为要调试各种设备集体干了差不多一通宵。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因为老师对文字尤其敏感,道理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


很多人都有管理创新的思维,但实施起来很多时候效果不如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人都习惯于先说后做,事情往往就夭折在说的过程中,有的做都没有做就流产了。如果反过来,效果会不一样的。创新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第四部分 文化论


6. 名校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本刊]:“练评讲”教育不单纯是创造一种教育模式或者品牌,更多的是倡导一种教育文化,包括崭新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共和必然促使学校名声大振,由此产生名校效应。那么,从“练评讲”的角度而言,您理想中的名校的核心文化是什么?


[龙海平]:名校需要强势文化与厚德文化。


名校就是名气大的学校。名气从哪里来?名气是我认可,你认可,他认可,大家都认可而得来。要让大家都认可,特别是持续地认可,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被否定,而且得到加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学校保持一种强劲的发展势力,我简称为强势。为了强势发展而作出各种策略选择,总合起来,我把它叫做强势文化。所以,强势文化是铸就名校的第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名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标志。


怎样打造强势文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力。名校的强大最根本的是学生的强势发展。任何一所名校都毫无例外地是因为学生强大而出名。所以,强势文化的建设必须直接指向学生,然后才是老师,再后才是学校。老师的工作、学校的成绩实质上是通过学生的成就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走学生强――教师强――学校强的发展道路。


要走这样的发展道路,就需要设立相应的发展目标。目标怎样设立,要根据学校实际来确定。


首先,培植自信自强的学生文化。自信是学生发展很重要的心理条件,是对未来目标的自我肯定。自强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奋斗不息的心理力量,所以学校要为学生自信自强提供实践的平台。我们为学生提供两个平台:一是管理能力实践的机会,把他们推到学校管理的前台,实施班级分组助教管理,人人都有机会当干部学管理,铸就领袖气质;二是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的平台,人人争当小老师,在自主学习、尝试错误的过程中,磨砺学者风度。前者帮助他们发展情商,后者帮助他们发展智商。两者相结合,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人。因为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操作系统,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把课堂发展的权利让给学生,甘做幕后推手。所以,我们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练评讲”教学法,为学生强势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打造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打造强势的教师文化,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老师自己要务实进取,用实力说话。一是要务实地对外竞争,展示自我。主动迎接各种各样的评比和竞赛的挑战,争取在各种竞争的机会面前获得好成绩和好评价。对外竞争的实质就是“争”,用实力去争取。二是要务实地对内合作,完善自我。要用心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能忍受、能吃亏,能谦让、能付出。对内合作的实质是“让”,要善于把名和利让给内部的同事,不要在内部里面争功夺利。这一“争”一“让”,就是“练评讲”教育的教师文化。


再次,打造舒心和谐的管理文化。学校强不能单靠学生和教师,学校的管理层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舒心和谐的文化氛围怎样来?一是要重视宣传工作,满足师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是大家最舒心的时候。所以当老师和学生取得了成绩,学校不可视而不见,一定要加大力度宣传。老师和学生的名气就是学校的名气,名气大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成就了名校。二是要重视培植核心竞争力,让团队和谐。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或者实业都不可避免会受到效仿而失去竞争的优势。后来者容易居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创业容易,守业艰难。学校要想在今后的岁月里持续地获得大家的认可,就必须打造核心竞争力,培植那些让别人效仿不了的东西。哪些东西效仿不了?独特的团队思维能力,厚重的团队文化底蕴,高效的团队执行能力,这些东西总和起来就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管理文化。这样的管理文化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很难模仿。管理文化这个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培植,不能移植。所以培植学校管理文化就是培植核心竞争力,只要核心竞争力在,名校的效应就会持续发生作用。


此外,没有名气的人追求名气,但名气这个东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承载得起的。学校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要想成就名副其实的品牌学校,就必须打造厚重的德性修养。我把它称为厚德文化建设。学校是否厚德,可以通过教师表现出来;老师是否厚德,可以通过学生表现出来。文化品质厚重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来的德性是与众不同的。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校的德性厚重起来?我们要引导老师和学生从三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做一个价值取向高的人;其次,做一个人格品位高的人;再次,做一个生命体征强的人。


厚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获得,唯独德性和品行只能通过长期的修炼才能收获。


要成就名校就一定要在打造强势和厚德文化上下功夫。用《周易》的两句话来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五部分 科研论


7. 一线教师的研究起点在哪里?


[本刊]:“练评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科研的产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步均离不开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的推动。梳理一下“练评讲”教育发展脉络中教育科研的推动作用,对于强化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具有重大意义。请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宝贵建议。


[龙海平]: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教师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呢?选择一个研究的起点,静下心来认真地做研究,无疑是一个好的思路。


关于教师研究的起点问题,我以为可以把它分解为两个问题来讨论:一是研究从哪里开始,即零起步在哪里的问题;二是新的研究从哪里开始,即新起点在哪里的问题。前者是对于教育科研新手而言,后者是对于教育科研熟手来说的。


对于科研新手而言,我个人倾向于从一节课的设计起步。


一节课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有大家常用的常规方案,也有大家不愿意用的非常规方案。我们不妨选择一些非常规的方案试一试,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哪些地方是可行的,为什么?哪些地方是行不通的,为什么?找出一些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然后试着与同事交流,看一看大家的意见如何。最后自己进行反思并做好记录。做完这几步工作,我认为研究的零起点已经突破,零起步的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可以吸取前面的经验和教训,做一些新的尝试。直到找出更好的,又能够言之有理、行之有据的方案为止。我做“练评讲”教育研究也是从课堂设计开始,最早可以推及到我刚入行的时候。在当教师之前,我从学习武术中得到启示,感受到学生先“练”老师后“讲”比老师先“讲”学生后“练”效果要好得多。于是就不断地尝试运用到教学和管理中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练评讲”教育模式。


对于科研熟手来说,我个人倾向于变换角度设计思路再上新征途。


先前的研究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推倒重来,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就可以找到新的起点。其实变换角度,很多时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并不需要太刻意去追求。我最初做“练评讲”教育研究的时候,是自己在课堂上尝试,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实现“自给自足”。后来当了教研员,有机会和一些有兴趣的老师一起做,想法也很单一,就是想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出一份力。再后来,我当了校长,有机会和全校老师一起研究,也只是希望为提高教学质量找一条可行的途径。我的角度是顺着工作岗位而变换的,每一次都找到了新的起点。


即便是同一岗位做同样研究,也是顺其自然的过程。我在当校长后的第一所学校研究 “练评讲”教育,局限于教学模式的探索,后来发现只研究教学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得想办法让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齐头并进才行,于是顺着新的思路研究起班级管理模式来。到了第二所学校,班级分组助教管理模式就创造出来了。接下来,我又发现,前述的研究还是不够,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对学校管理文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教育方式进行建构。一句话,只有用一个完整的教育模式来统领我的研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有了这样的认识,又经过几年的探索,“练评讲”教育模式才最终成型。到了第三所学校,我又发现了新的起点,那就是要建立一整套“练评讲”教育的推广模型,对前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再一次实践,今天我正在为此而努力。


教育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因为没有终点,所以找到一个好的起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罗 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